根據唐陸羽所著《茶經》,將「武夷山」列為重要茶區,當時的「武夷茶」便是貢品。至於台灣,自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後經歷日治時期、八年抗戰、國共內戰以至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形成兩地在飲食口味、文化和愛好上的不同,對烏龍茶的愛好和培育就是一例。
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台灣改良了來自福建的茶源製程及口味。國共內戰後,兩地交流斷絕,台灣發展出揉合了武夷茶和鐵觀音的做法,卻和兩者均大異其趣的台灣烏龍茶。台灣烏龍茶是製作成半球狀的包種茶,屬輕或中度發酵(發酵程度在 8% 至 70% 之間,十分多樣化)、輕焙火、揉捻成半球狀的品種。台灣烏龍與武夷岩茶是近親。 茶湯顏色金黃,和福建烏龍茶的淺金黃色或黃綠色大為不同。
製茶的工藝方面,在過往沿用的晾青、曬青、做青、搖青、炒青、揉捻、初焙、復焙、復包揉、文火慢烤、揀簸等工序上,現在的台灣烏龍茶額外添加了回潤等步驟,又改良了布包揉團、重火烘焙等工序。而現今台灣烏龍茶獨特的韻味,隨著茶飲店在各地風行,更廣為年輕人認識,除此之外也更因技術精進與改良發揚於國際,可說是另類的台灣之光。